查看原文
其他

50亿投资!利润占比只有0.2%!鸿达兴业的氢能版图!

国际能源网团队 氢能汇 2022-07-27

文 | 秦海霞  编辑 |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


3月31日晚,鸿达兴业发布财报信息,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收53.94亿,同比增长1.78%,归属净利润8.138亿,同比增长29.18%,扣非净利润7.914亿,同比增长31.64%。业绩微涨主要归功于氯碱化工产品产销两旺。而早早布局的氢能产业依然是“打酱油”的角色。


这家老牌化工企业从2016年开始制氢,但4年的时间氢能的营收占比只有0.16%,利润占比也不过0.22%。鸿达兴业为了提高氢能盈利的规模,2020年,鸿达兴业曾经募集资金不超过49.85亿元用于其所属的内蒙古乌海化工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氢能项目,其中3万吨为液氢,2万吨为高压气氢。如此大手笔的募资投身于氢能,看上去就是在赌氢能产业今后会蓬勃发展。这片痴心虽然令人感动,但这个选择是否正确呢?



液氢民用第一家


鸿达兴业是一家老牌的化工企业,在2016年和氢能“结缘”之前,其子公司内蒙古乌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有过长达七十年的氯碱生产史,是地道的化工老字号企业。2004年,乌海化工被上市企业鸿达兴业并购之后,2016年,内蒙古鸿达氢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设立,公司开始大力发展氯碱制氢。



据鸿达兴业2020年董事会综述,“目前鸿达氯碱制氢的技术很成熟,其成本低、纯度高,再使用PSA 等技术去除氢气中的杂质即可得到纯度高于99.9999%的氢气,是发展氢燃料电池很好的氢能来源。


作为最早涉足氯碱制氢的企业,鸿达兴业已在内蒙,乃至国内开创了多项先河:


2019年5月13日,内蒙古地区第一座加氢站在乌海市建设投入使用;2019年7月1日,鸿达兴业氢能通勤大巴在乌海正式运行,这也是西北地区首辆氢能大巴。


2020年4月25日,由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中国首条民用液氢生产线在乌海一次性开车成功,顺利产出液氢。在此之前,中国在用的液氢工厂仅有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北京101所和西昌基地三家,均服务于航天火箭发射,民用液氢生产长期属于空白。鸿达兴业的液氢产品是民用第一家。


尽管如此,鸿达兴业在氢能产业实现盈利方面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氢能的利润占比只有0.2%。对于这样一个发展氢能多年的企业来说,这份“成绩单”并不合格。



灰氢的生产模式


众所周知,根据制氢方式的不同,氢能分为绿氢、蓝氢、灰氢等多种类型。其中化石能源制氢只能算作灰氢,是不被看好的一种氢能生产技术。但鸿达兴业的制氢模式恰恰是这种。鸿达兴业以七十年高龄从氯碱到制氢,是对化学制氢技术的驾轻就熟。虽然是化学制氢,但多多少少也可以缓解公司面临的环保压力。



将近70年历程中,乌海化工成为内蒙古化工重点企业,PVC、烧碱、纯碱、电石、水泥、液氯、盐酸和二水钙等各类化工原料产品是其主营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和高污染相关联。2018年环保税法公布之后,乌海化工在乌海乃至内蒙都是重点“关照”对象。


为了减少污染违法成本,也意味着能耗成本增加,叠加原有的高能耗,能耗成为氯碱企业不能承受之重。鸿达兴业在2017年营业总收入达到巅峰,这是因为2017年PVC和烧碱行业都走了一波行情。经历了2017年的顶峰之后,鸿达兴业和整体PVC行业一样,开始增长缓慢。而且2017年之后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越来越紧,PVC的主要去处是建材,建材需求有下降趋势,鸿达兴业的主营产品产能也大受影响,直到2020年总营收仍与2017年相去甚远。



2018年鸿达兴业化工行业主营收入49.34亿元,收入比例占比是81.62%。2019年,化工行业44.28亿元,收入比例83.56%。2020年化工行业收入43.36亿元,占比80.39%。从2020年数据可以看到,化工产品的营收对于鸿达兴业来说仍然是有决定意义的。


今年2月25日,内蒙会发布《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从2021年起,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烯(PVC)、合成氨(尿素)、甲醇、乙二醇、烧碱、纯碱、磷铵、黄磷、水泥(熟料)等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征求意见稿还提出,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在满足本地区能耗双控要求的前提下,工艺技术装备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须达到国家先进标准。


谁首先转型,谁就将抓住机会。2016年,鸿达兴业瞄准了氢能,但是氢能会成为公司大救星吗?



在内蒙发展氢能未必合适


鸿达选择氢能作为转型机会,是因氯碱生产本身和制氢有得天独厚的关系链。从化学上,使用饱和食盐水运用电解法生产烧碱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氯气和氢气。


鸿达选择氢能做到了起步早,但其落地却相对较晚。从2016年启动氢能直到2020年2月6日,公司经营范围中才新增氢气的生产。截止到2020年底,氢能在鸿达兴业的收入占比微乎其微。



目前鸿达兴业氢能的产能是5万吨,其中包括3万吨液氢,2万吨高压气态氢。这一产能的实现还是源于去年一项近50亿元的资金募集。


2020年3月10日,鸿达兴业发布了一则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49.85亿元,资金运用方向是建设年产规模3万吨液氢、2万吨气态氢项目及配套设施。预计2023年5月建成,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收入60亿元,利税10亿元。


鸿达兴业上市公司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总营收53亿元,此次为氢能业务募集将近50亿元,对鸿达来说可谓大手笔。


鸿达兴业在2020年强调,这一氢能项目将是乌海化工从原本氢气为副产品转向以氢气作为主要产品生产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变,是公司明确氢能战略规划的重要举措。


但是鸿达氢能目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内蒙敲定了“保资源”的发展基调后,煤电产能将大大缩减,而氢能同样是能耗大户,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为氢能生产提供充足的动能,还有待内蒙和乌海化工的考量。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显示,鸿达兴业电解制氢将采用当地网电。乌海是煤炭基地,乌海化工投资的内蒙古蒙华海勃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两台200兆瓦级燃煤发电机组。2020年,蒙西电网全年新能源发电量577.3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9.7%,占全网发电量的18.6%。以火电为主的网电制氢,碳排放问题依然突出。


运输问题也将成为掣肘的因素。内蒙作为非用能主产地,尤其是乌海所处的蒙西并非氢能产业聚集区。产出氢能如何消纳应用是大问题。显然大量氢能产能必然要消耗在其他区域。乌海距北京超过1000公里,据上海超过2000公里,较长距离的运输会大幅拉高氢气成本。


如何安全将氢能资源运输销售,成本如何降下来,都是鸿达氢能产品所面临的问题。



找寻更稳妥的方向


除了能源来源和消纳应用,鸿达氢能也面临成本方面的压力。因为他们最擅长的灰氢的制造方式早晚要被蓝氢和绿氢取代,氢能产业很可能会进一步限制灰氢的产量,给蓝氢和绿氢腾挪发展空间。


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氢能产业是要通过碳捕集、碳封存技术应用在煤制氢领域,实现蓝氢发展,未来30年到50年,氢能将转变为利用绿色电力生产氢能的过程中。实现这种转型,对于传统的化工企业来说,丝毫没有优势。但鸿达兴业也不得不实现从灰氢到绿氢的转型。


据了解,电解水制氢有助于电氢体系深度耦合,并规模化消纳可再生能源,是清洁氢气的主要来源。而PEM正成为当前主流的电解水技术,可克服碱液制氢(ALK)诸多缺陷,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显示,2019年新部署的电解水制氢项目中,PEM占据近九成。


在制氢技术路线上,鸿达兴业采用了“离子膜电解盐水制氢”。公司与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签署《氯碱制氢合作协议》,引进了由旭化成株式会社研发设计的离子交换膜(PEM)法电解工艺及离子膜电解槽设备制取氢气。随后,双方又签署了《年产30万吨离子交换膜法大型电解装置合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对媒体表示,鸿达氢能已经在向绿氢发展。“鸿达兴业选择的氢能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为未来生产‘绿氢’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绿氢’是实现碳中和的更优选择,鸿达兴业会密切关注氢储能的发展,充分利用内蒙古的资源优势,争取早日实现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氢气,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企业的贡献。


对于储运难题,鸿达也提出了应对方案:“2万吨氢气以充装气瓶或专用运输车辆供应就近市场需求,3万吨经深冷液化后以液氢瓶或专用运输车辆向全国范围内销售。”


2019年初,乌海化工在乌海市建设8座加氢站的项目获得当地发改部门备案批复文件,同年5月,鸿达兴业已与中国石化内蒙古分公司签署《新能源发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将利用中石化现有网点增添加氢功能及加氢站的建设工作。


从鸿达兴业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到,他们已经将氢能产业定调为公司的主业,针对诸多发展难题,公司也在努力探索解决方案。


鸿达兴业在2020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中这样陈述自己对氢能产业的打算和预期:“公司把氢能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抓住氢能产业市场机遇,本报告期公司大力推动氢能综合利用产业布局,继续致力于打造‘制氢、储氢、运氢及氢能应用产业链’。”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认为,鸿达兴业目前的氢能发展情况并没有实现预期,虽然公司起步早,但并没有抢占到氢能发展的先机。从公司目前的业务板块看,化工依然是营收的主力,如果想要让氢能源成为担纲营收主力的业务板块,尚待时日。除了氢能之外,新材料、环保产业也不乏是其主抓的重要业务。分散风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